-
MTA是什么
-
什么是旅游管理硕士
MTA是(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中文称旅游管理硕士
一、MTA含义
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TA。是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MTA历程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发布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共有57所高校获得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2012年位于海南省的琼州学院获得授予权,成为第58所开办MTA的院校。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三、政府政策
目前,我国MTA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2010年10月下旬,国家旅游局将成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行业指导委员会,王志发副局长将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由此可见,国家旅游局领导对MTA的发展高度重视,希望能够借助MTA的平台,开发中国高端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10年9月25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中国旅游高端人才培养与MTA项目实施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各地市旅游局的政府官员,各旅游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以及来自国内知名旅游企业的企业家们共计100余人参会,大家就MTA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智慧碰撞。
四、MTA培养目标
1、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
2、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3、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
4、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
5、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
6、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7、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五、MTA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2、掌握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旅游领域管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思维、实践能力与实施技巧。
3、具备开放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引领特定行业某一领域的创新发展。
4、具备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管理技能,能够开发潜在资源,创造综合效益。
5、具备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把握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解决旅游运行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六、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TA。
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四、旅游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旅游管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旅游业关联性强、辐射面广和构成复杂的特点,注重旅游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方法。
五、旅游管理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旅游管理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旅游管理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旅游管理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七、学位论文须与旅游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旅游管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旅游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个案研究、政策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旅游管理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九、积极推进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与旅游管理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七、MTA报考条件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基本条件二: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八、MTA培养方式
(一)提倡高等院校与旅游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联合培养。结合旅游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培养方式可灵活多样。
(二)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资配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为研究生授课。所聘请的教师不仅具有在旅游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并拥有较高的学历,同时还应当具有为国内外一流旅游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担任顾问等或管理咨询的经验。还可聘请来自国内外知名旅游企 业的领军人物、资深高管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生授课。
(三)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重视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实际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堂讨论引导研究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四)加强实践环节。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实习要有明确要求,并考核成绩。实习形式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做多种安排。
(五)学习成绩应以考试(包括口试)、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文献阅读等方面综合评定。应聘请实务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讲座。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应吸收旅游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高级管理职位的人员参加。
旅游管理硕士招生院校名单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院校名称
所在省市
安徽大学
安徽省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省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省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省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省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
山东大学
山东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市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
厦门大学
福建省
青岛大学
山东省
华侨大学
福建省
山西大学
山西省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省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省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
西北大学
陕西省
中山大学
广东省
长安大学
陕西省
暨南大学
广东省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
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省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复旦大学
上海市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市
燕山大学
河北省
四川大学
四川省
河南大学
河南省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省
南开大学
天津市
武汉大学
湖北省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省
新疆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湖北大学
湖北省
云南大学
云南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省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
湘潭大学
湖南省
浙江大学
浙江省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省
东南大学
江苏省
西南大学
重庆市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
南昌大学
江西省
郑州大学 河南省